陈纪·陈纪一
李贺藏奉怀安侯任据广州。萧孜、余孝顷犹据石头,为两城,各居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丞相霸先遣平南将军侯安都助周文育击之。戊戌,安都潜师夜烧其船舰,文育帅水军、安都帅步骑进攻之;萧孜出降,孝顷逃归新吴,文育等引兵还。丞相霸先以欧阳頠声著南土,复以頠为衡州刺史,...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 绘章,揣合低卬,故王、杨为之伯。玄宗好经术,群臣稍厌雕彖,索理致,崇雅 黜浮,气益雄浑,则燕、许...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七十五
李贺,羽曰:“吾诗求出魏、晋上,今乃为李贺邪!”其不肯屈抑如此。
黄省曾,字勉之。举乡试。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所著有《五岳山人集》。子姬水,字淳父,有文名,学书于祝允明。
袁袠,字永之,七岁能诗。举嘉靖五... 阅读全文
卷一百七十·知人二
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时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出《云溪友议》,明抄本作出《幽闲鼓吹》)
顾况
尚书白居易应举... 阅读全文
卷二百四十四·褊急
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之交者。召之见,讬以搜访所遗。其人敬谢,且请曰:某盖记其所为,亦常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缉者视之,当为改正。潘喜,并付之。弥年绝迹。潘怒,复召诘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自少多同处。恨其傲忽,尝思报之。所得歌诗,兼旧有... 阅读全文
黎
李贺、黄庭坚入手,刻意求新,极“峻拔清峭”(王昶《湖海诗传》)之致,能自树一格。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称:“其诗由山谷(黄庭坚)入杜,而取炼于大谢(灵运),取劲于昌黎(韩愈),取幽于长吉(李贺),取艳于玉溪(李商隐),取瘦于东野(孟郊),取僻于阆仙(贾岛)。锤... 阅读全文
卷四·文事
李贺才七岁,作高轩过一篇。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 阅读全文
卷六·韩退之
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辩》,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裴晋公有《寄李翱书》曰:“昌黎韩愈,仆知之旧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闻诸侪类云: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 阅读全文
卷十六·续树萱录
李贺曰:“鱼鳞甃空排嫩碧,露桂梢寒挂团壁。”三人皆未终篇。细味其体格语句,往往逼真。后阅《秦少游集》,有《秋兴》九首,皆拟唐人,前所载咸在焉。关子东为秦集予云“拟古数篇,曲尽唐人之体”,正谓是也。何子楚云:“《续萱录》乃王性之所作,而托名他人。”今其书才有三事... 阅读全文
列传·卷八十七
李贺
徐浩,字季海,越州人。父峤,官至洛州刺史。浩少举明经,工草隶,以文学 为张说所器重,调授鲁山主簿。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仍为校理。幽州 节度使张守珪奏在幕府,改监察御史。丁父忧,服除,授京兆司录,以母忧去职。 数年,调授河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