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古籍 / 作者 / 诗文

列传·卷六十五

苏轼自定武谪官过真定,承亮以文谒之,大为称赏。宣和五年秋,应乡试,同试者八百人,承亮为第一。明年,登第。调易州户曹,未赴,会金兵南下。天会六年,斡离不既破真定,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承亮名亦在籍中,匿而不出。军中知其才,严令押赴,与诸生对策。策问“上皇无道、少... 阅读全文

志·卷二十四

苏轼、刘安世、程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銮具述因革以对。复问礼部尚书李时,时请少需日月,博选儒臣,议复古制。帝复卜之太祖,不吉,议且寝。

  会给事中夏言请举亲蚕礼。帝以... 阅读全文

列传·卷九十七

苏轼(子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q... 阅读全文

列传·卷四十六

  黄宗载 顾佐(邵玘 陈勉 贾谅 严升) 段民(吾绅) 章敞(徐琦 刘戩) 吴讷(朱与言)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輗(陈复)黄孔昭

  黄宗载,一名垕,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进士... 阅读全文

列传·卷九十六

苏轼谏官,御史谢景温奏罢之;举孔文仲制科,文仲对策,论新法不便,罢归故官。镇皆力争之,不报。即上疏曰:"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谢事。臣言青苗不见听,一宜去;荐苏轼、孔文仲不见用,二宜去。李定避持服,遂不认母,坏人伦,逆天理,而欲以为御史,御史台为...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六十四

  李宗勉 袁甫 刘黻 王居安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历黄州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干官。嘉定十四年,主管吏部架阁,寻改太学正。明年为博士,又明年迁国子博士。宝...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六十五

  崔与之 洪咨夔 许奕 陈居仁 刘汉弼

  崔与之,字正子,广州人。父世明,试有司连黜,每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究心岐、黄之书,贫者疗之不受直。与之少卓荦有奇...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七十六

  ◎文苑四

  ○李维桢(郝敬) 徐渭(屠隆) 王穉登(俞允文 王叔承) 瞿九思唐时升(娄坚 李流芳 程嘉燧) 焦竑(黄辉 陈仁锡) 董其昌(莫如忠邢侗 米万钟) 袁宏道(钟惺 谭元... 阅读全文

列传·卷一百八十六

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 阅读全文

第四十一回

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 阅读全文

© 2018 阿六诗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