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眘

赵眘

赵眘一般指赵昚。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赵昚去世,在位27年,享年68岁,葬会稽府永阜陵。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 1篇诗文

复制

赵眘生平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赵昚出生。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6岁的赵伯琮幸运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高宗选中,育于宫中。

  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赵昚被立为皇子,改名玮。二十五日,下诏。二十七日,授为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建王。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赵昚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

展开阅读全文 ∨

赵眘为政举措

行政

  孝宗吸取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孝宗时刻提防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孝宗还十分严格地遵守外戚不预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后来韩侂胄、贾似道以外戚擅权揽政的局面。在宰执集团内部的宰相与执政的关系上,孝宗也力图使参知政事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

  北宋初年,参知政事的设立,确实起到了分割、削弱相权的作用,而且宰执间议论政事,“自相可否,或至面相切责,退不相衔。”但是,“元丰改制”后,参知政

展开阅读全文 ∨

赵眘人物成就

平反岳飞

  1162年,登基之初即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金佗编》卷十三)。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给还了岳飞原有田宅。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发还了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从岳家抄走)。

st

展开阅读全文 ∨
赵眘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阮郎归·留连春意晚花稠

宋代赵眘

留连春意晚花稠。云疏雨未收。
新荷池面叶齐抽。凉天醉碧楼。
能达理,有何愁。心宽万事休。
人生还似水中沤。金樽尽更酬。
复制
© 2018 阿六诗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