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5篇诗文

复制

赵抃生平

早年经历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成为孤儿,且生活贫苦,由长兄赵振抚养。赵抃潜心致志、努力学习,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中乙科进士。

  进士及第后,赵抃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

  其后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并任泗州通判。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

展开阅读全文 ∨

赵抃主要成就

为政

  由于面颜黑,人称“铁面御史”。与当时的包拯齐名,其实戏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赵忭。英宗治平初任成都府知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在职时,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其后人以此作为堂号名为琴鹤堂,以示纪念。此堂号赵姓后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南等省。

文学

  赵抃擅豪翰,笔迹劲丽。著有《赵清献公

展开阅读全文 ∨

赵抃人物评价

  赵抃忠厚淳朴,善良温和,喜怒不形于色。平生不治家产,不养歌伎,帮兄弟之女十余人、其他孤女二十余人办嫁妆,其他抚恤孤寡贫寒之事,不可胜数。白天所做之事,晚上必然服饰庄重地烧香,告诉上天,凡是不能对天说的事就不做。从政时,因地制宜,不同情况不同政策,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绩,尤其为世人称道。神宗以后每次训导这二郡的继任,都要把赵抃作为楷模。总之,以增加人民财富为根本。晚年修行炼道,颇有心得,临死与其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有理,安然去世。宰相韩琦曾称赵抃说:“赵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

0
赵抃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曹娥庙

宋代赵抃

天生纯孝本良知,不愧周人七子诗,
绝妙好辞为写照,丰碑千古在江湄。
哀哀江上救沉尸,墓木留形世所悲,
得旨春秋参祀典,孝诚今日再逢时。
复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次韵孔宪蓬莱阁

宋代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复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杜子美书室

宋代赵抃

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复制
© 2018 阿六诗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