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 2篇诗文

颜之推生平

  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

颜之推教育方法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关于教育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

展开阅读全文 ∨

颜之推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

展开阅读全文 ∨
颜之推的诗文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意·十五好诗书

南北朝颜之推

十五好诗书,
二十弹冠仕。
楚王赐颜色,
出入章华里。
作赋凌屈原,
读书夸左史。
数从明月宴,
或侍朝云祀。
登山摘紫芝,
泛江采绿芷。
歌舞未终曲,
风尘暗天起。
吴师破九龙,
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庙,
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郸宫,
剑去襄城水。
未获殉陵墓,
独生良足耻。
悯悯思旧都,
恻恻怀君子。
白发窥明镜,
忧伤没余齿。

复制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古意

南北朝颜之推

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
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庙,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郸宫,剑去襄城水。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
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
复制
© 2018 阿六诗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